他,先后负责完成多项固体运载动力技术的立项和研究,填补了我国大推力固体运载发动机的空白;他,先后突破了大型燃烧室装药、大型低力矩矢量喷管等多项关键技术及40余项技术难点,采用并验证了新工艺10余项,建立了新的测试与试验方法20余项,为我国大型分段式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及研制做出重要贡献。他就是2000年毕业于welcome皇冠地址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王健儒。
王健儒,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四院四十一所副所长、首席专家、型号总师,主要负责新型固体运载、宇航领域固体发动机型号研制工作;担任央企青联副主席、兼任共青团陕西省委副书记,曾获得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、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十大青年、航天科技集团公司2016年“感动航天”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,是我国固体运载动力技术的领军人物之一。
航天情缘 运载烙印
1978年,王健儒出生于陕西西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。贫苦的家庭环境培养了他勤奋、自立的性格。1996年,他如愿考上了welcome皇冠地址。“与西工大初遇,就被她特有的‘三航气质’和‘三实一新精神’所吸引。这四年中,我深深地被航空博物馆中立下赫赫战功的飞机、学校自主或参与研制的各类水中兵器的模型所震撼,我深深地被国防事业战线上各类杰出人物所鼓舞,‘立志三航、报效祖国’的赤诚之心逐渐萌生。”毕业后,他选择了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,从事与西工大有着密切联系的航天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;也就是这一刻,他将自己和国防事业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,王健儒的‘航天梦’由此拉开了序幕。
参加工作那年,正值四十一所机构改革,王健儒被分配到一个刚刚成立的预先研究室,从事固体发动机方面的设计和分析工作。不到四年时间,他就能独立负责预研课题,并成功申请到了四院首例总装探索一代项目。“就在我逐步成长的同时,集团公司和四院决定开展大推力固体发动机技术的研发工作,我有幸成为该团队的一员。”从2008年起,王健儒带领仅五人的固体运载研究团队,开始向制造“直径最大、装药量最大、推力最大的固体发动机”的目标努力。由于经验上的空白,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,很多方面都需要他们想办法逐一破解。为了解决问题、确保试验成功,他几乎翻阅了能查到的所有相关资料,与国内顶级专家、高校老师和研制队伍反复探讨,最终制定了有效的技术路线和验证方法。“这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,”王健儒说。
在一次次的奔波和攻关中,十余年弹指一挥间。从120t整体式大推力固体发动机的地面热试车,到长征-11运载火箭的首飞成功;从最初的直径315毫米2分段、315毫米3分段发动机,到后来的1米2分段式、2米3分段式演示验证发动机,再到3米2分段式、3.2米3分段式技术验证发动机,一路充满数不尽的坎坷和艰辛。守得初心十年,铁血铸一箭。而当年意气风发的年轻设计师小伙,如今长成了沉稳成熟、独当一面的型号总师,王健儒的成长已深深刻下了固体运载的烙印。
善于思考 赓续鼎新
王健儒对自己的评价是:聪明说不上,但还算勤快。他的勤快体现在一次次亲临单位各个部段的生产现场,遇到问题、当场拿出解决方案。在面临艰难技术问题的时候,他总是说,“想一想,再想一想”。就为这句“想一想,再想一想”,王健儒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。
作为我国分段式固体发动机技术提出者之一,按照“直径由小到大、分段数由少到多、先单项后集成”的总体思路,王健儒负责完成了分段式大型固体发动机概念提出、论证、技术攻关到成果应用全过程研究工作。为了尽快突破分段式固体发动机关键技术,他主动作为、不畏困难,率领团队进行分段式固体发动机关键技术的长期艰苦攻关,通过理论分析、数值仿真、各类试验,成功设计并验证了多种发动机设计方案,先后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。研制团队先后完成了数型分段式发动机的地面试车工作,推力从十几吨发展到百吨再到数百吨,使我国固体发动机直径实现了逐步跨越。
在型号队伍成员的眼中,王健儒是个将严谨、专注落实到每一份工作的人。发动机研制过程中,他亲力亲为,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数据。凡是经过他批准的报告,他都会认真批阅,把好最后一道关。虽然谨慎细致,在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时,王健儒也敢于打破旧思路,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开拓创新,将谨慎和创新两个看似矛盾的特质完美地配合到了一起。由于传统的绝热材料具有一定毒性,对人体伤害大,王健儒就开始考虑改用一种更健康绿色的材料。当某新研制的绝热材料摆在面前时,设计师们在心里犯起了疑虑:这种从来没有应用于型号的材料可靠吗?这样的更改是否太冒险?关键时刻,王健儒果断做了决定:大胆使用新材料。越是自信,就越是体现出对发动机设计参数的了如指掌。果然,该改进材料最终被实践证明安全可靠、性能良好。而被称为发动机“活字典”的王健儒,正是因为其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基础,才将创新的每一步走的坚定而漂亮。
益重航天志,风霜恒不渝。无论是应对各式各样的技术难题,还是预测有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,王健儒都表现出了极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而这一切能力的培养均来源于日常工作中的积累。办公室、会议室和车间构成的“三点一线”日程表,包含着王健儒对型号的满腔热情,更包含着航天人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。“当看着一件产品在自己手中从设计、试验到最终飞行成功,那种成就感,是最让人陶醉的。”王健儒坚信,尽力做到能想到的所有的事情,才能往那个最完美的结果一步步迈进。
思源共进 砥砺前行
“管他大漠孤烟,还是碧海无边,我们都可问鼎九天!”从西工大皇冠毕业到从事航天工作至今,王健儒成功地实现了“海天一体”的完美结合。2019年6月5日,作为我国运载火箭的首次海上发射试验,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一箭七星、一飞冲天,标志着我国海射技术取得重大突破。2020年9月15日,“长十一”一箭九星,首次海上商业化应用性发射试验取得圆满成功,创造了十全十美的佳绩,标志着“长十一”火箭海上发射常态化时代的到来。这一次次历史性重大突破的背后,都离不开总师王健儒的默默奉献和付出。
通过多个国家重大型号全周期科研任务近二十年的历练,王健儒逐渐从一个职场小白成长为国家级固体火箭发动机专家,从一名主管设计师成长为长征-11运载火箭、长征-6A运载火箭固体发动机系列总师。“在这些型号科研攻关的艰苦过程中,正是因为在西工大学习期间培养的‘三实’作风,教会了我在日常工作中做到‘严慎细实’、在遇到困难时做到‘坚韧不拔’、在重大瓶颈攻关中做到‘刻苦钻研’,正是母校教会了我们诚实宽容、教会了我们奋斗拼搏,让我们的生命之舟在岁月的长河中才能乘风破浪,驶向辉煌。”
由于表现突出,王健儒先后获得中国青年岗位能手、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十大青年、航天科技集团公司2016年“感动航天”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。满满的荣誉下,王健儒从来没有忘记国家、单位和母校对自己的培养,言谈举止中闪烁着一名航天工作者的精神之花。作为中央企业青联副主席,他关怀青年一代成长、履行社会责任,通过自己的经历激发出青年们投身科研、探索创新的兴趣和动力;作为固体运载的领军人物,他强调设计师队伍的责任意识及团队的协作配合,他鼓励年轻设计师应扎实工作、快速成长,让固体运载事业薪火相传。
在航天路途上的每一次成功,都是一个新起点。在这样一条充满压力、风险和挑战的路上,王健儒走得踏实、走得勤恳、走得无怨无悔。
资料由本人提供
审核:孙华强